编者按:年年的毕业季,场场的毕业典礼,只因一篇脍炙人口的毕业致辞,就给毕业生们留下了许多许多的记忆。原郑州一中校长朱丹也因毕业演讲被学生喊成“丹叔”、“丹爷”。他每年的毕业致辞透着饱满欲滴的教育之情,通篇跳动着激情四射的生命活力,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以至毕业致辞成了即将毕业学子翘首以盼的嘉年华章,他也从此成为了风靡网络的“网红校长”。但他年退休后,我们已有三年未能聆听到他那睿智、幽默的毕业致辞了,今天,在郑北一中校园里,我们又聆听到了他那久违的声音。他,就是郑北一中总校长——朱丹先生,为北一首届初三毕业生带来了壮行的演讲:《归来的是“斜杠青年”》—— 归来的是“斜杠青年” 二零二零届的全体同学们、老师们: 我们今天怀着虔诚的、惜别的、有点苍凉的心情在这里举行二零二零届的毕业典礼。遗憾的是三年来每一周、每一周风里雨里送你们上学、寒冬酷暑接你们回家的最疼爱你们的爸爸妈妈们,因为疫情的原因,不能亲临现场,我们应该先把我们的孝爱和感谢送给坐在荧屏前参加我们盛会的他们! 关于疫情 年发生了堪称人类有史以来空前的劫难: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目前全世界的感染病例已突破千万。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用不长的时间,遏制了疫情的蔓延,表现出了中华民族良好的秩序意识和万众一心的团结克难精神。这波疫情告诉我们:天灾可以随时袭来,但只要人类能正视困难,为克服困难不懈努力,并为此约束或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放纵自己,人类就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历史的经验还告诉我们——劫难的年代往往是伟大的年代! 关于少年 少年是人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光。梁启超先生曾自名为“少年中国之少年”。他在《少年中国说》中满怀激情地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初中生的毕业典礼,是少年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仪式。初中三年,从童年结束、少年开始,到少年结束、青年开始,少年的你们发生了急剧的生理蜕变和心理蜕变。所以本杰明说:少年转动着命运的车轮,会转出以后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关于自主精神 少年精神最宝贵的是自主精神。我们的校训是:自然、自助、自主,六个字表现了0-3岁、4-11岁、12-15岁三个年龄阶段应该遵循的三个教育规律。自然就是爱护天性、发现天性、发展天性,而不是揠苗助长或不闻不问、任其自生。徐志摩先生把幼少年时代比作花,他在《再谈管孩子》中说:“养花是多简单的一件事,但有的花不能多晒,有的不能多浇水,还有土性的关系,一不小心花就种死了,或是开得寒碜,辜负了它的种性。管孩子至少比养花更难一些,很多的孩子是晒太多,浇太勤给闹坏的。”爱护、发现、发展天性,当是父母的育婴原则。 “自助”就是儿歌说的那样——“自己的事儿自己做”。遵守社会的秩序和公德;学会约束自己;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这些教育的经验或箴言,乃是人的成长、成熟规律。让孩子“自助”是对孩子的大爱所在,小爱容易大爱则难! “自主”则是少年、青年核心素养中最至关重要的内核!“自主”不是口号。中国文化有一个可怕的东西——把充满着至善、至真、至知的灼见庸俗为口号。好的东西一旦变成了“口号”,就会被束之高阁,甚至逐渐被人们视为伪善的东西。口号拉远了人们与美好的距离,把本来可以身体力行的东西变得可望而不可即。何谓自主?就是在教师、父母的指导下,自己对人或事做出识别判断,做出抉择取舍,做出规划安排,做到承载担当,做到调整修正,做到自我激励,做到反思总结。“自主”的教育过程中,父母和教师犹如手杖和电筒,起的是借力和借光的作用,而不是越俎代庖。“自主”是孩子进入少年时期表现出的明显的强烈诉求,孩子可能用一种幼稚甚至扭曲的形式展示出来。譬如我们的学生中曾有人在寝室里偷偷地喝酒抽烟,当然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但我们要知道他们还没有养成瘾癖和嗜好,而是对成人行为的模仿。正像朱自清所说,这儿“抽烟却成了派头”,他们羡慕“能够叼着烟和人说闲话……那满不在乎的神气”。古人不是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诗句吗?那也是孩子们为了避嫌“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傻X”形象,才有了“赋诗说愁”的表演化行为。因为孩子们开始知道“愁”是自主化下的个体才有的情绪,是独立的人格才具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呀。所以我们要在保护孩子情感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采用分析、理解、引导、最后惩戒的教育思维而不是管理思维。中学教育要特别强调孩子“自主”的权利、空间和时间,这是父母是否具有大爱的试金石。 关于家校关系 前几天看了学生写给校长信箱的一些来信,虽然内容有异,但大都可以纳入到“自主”这个话题上来说。我想谈两个问题:第一,“自主”不是关于个人利益之锱铢必较的维权问题。如果这样,我们的视野、我们的胸襟、我们的抱负就囿于了一个较小的格局之内。郑州一中曾有个学生会主席,他在物业、学生、学校三方伙食管理会上的发言让我刮目相看,他既谈到了对食堂改进服务质量的合情合理的希望,也谈到了市场调查中发现经营的不易和困难,显示了一个青年中学生的成熟心智。有些学生从父母那里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学生上学是交了学费的,所以学校要把学生当成“上帝”,应该为学生的享受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据说还有的学生家长不让孩子参加宿舍的自我整理劳动,我认为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认识。学校的使命是什么?不仅是铸造优秀的学业,还要铸造精神强大、勤勉向上、有责任担当、品格不俗的优秀人物!商家与顾客的交往,除了要遵守公民基本道德外,两者关系的本质主要表现在商品质量与服务附加值的交换上。而学校则不一样,非营利性民办教育的性质规定:除了教育成本和学校发展外,学校不得有商业利益。家校之间不存在剩余价值的经济利润,两者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教育关系,它是天底下唯一利益最大一致化的社会关系。“教育满意度”应该比“商业满意度”有更高的个体生命意义而不是社会交换意义。 关于再教育 第二,研究早期教育的学者一致认为0-3岁的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基础,其他阶段的教育都是再教育。再教育首先是更正原始教育的失误,再是播撒新的教育种子,因为再教育包含了破旧、立新两个过程,其难度显而易见。 学校教育的本质属于“再教育”,一切学校的活动和制度的设计,都应从培养、匡正的角度出发。“校”本意就有校正的意思。再教育只有在所有相关教育者达到最大化的共识时,才能成效显著。相关教育者包含教师、家长,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受教育者本人也是最大的相关教育者,本人的自我教育不仅是再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最能体现充满着“主人翁”意识的“自主”内涵。 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悟性好、读书多,受过良好的现代化教育,要有反哺老师和父母的责任!你们的父母、老师和更大的长辈们生活在一个一穷二白的时代里。他们中绝大部分人的成长中都缺少一个深厚的人文环境和完整的教育背景,他们的知识、经验和三观,或多或少、或此或彼存在着短板和局限性。有出息的中学生要有帮助长辈们的自信和能力;要有不再被呵护下成长而是帮助父母老师完善的使命感;要有这样的气魄:因为有了我们,家族气象从此不同!改掉原生态家庭给自己烙下的印痕,是鸿鹄之志的重要体现。毛泽东因为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峥嵘岁月,才有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春秋画卷! 孩子们,你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成熟的时间或许滞后一些,但它延长了青少年时光,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希望你们上了高中、上了大学也常回母校看看……你们归来的时候,个个都不是讨嫌的社会“曱甴”,而是飒爽英姿的“斜杠青年”。让我们学着梁启超一起放歌:美哉,我少年北一,与日俱进!壮哉,我北一少年,天天向上!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37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