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文/张生贤

“文革”前,在靖远中学和靖远一中校园里,在语文课堂上,你经常会听到一位老师正以火一样的热情,诗一般的韵味,洪钟似的声调,神情并茂地朗诵并讲解课文,一种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别开生面。若要问这位教师是谁,人们都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他就是学校语文教研组的老教师、德高望重的雒鸣岩老师。

雒老师一九一二年出生于靖远水泉,大学肄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不论在传道授业方面还是在做人处事方面,都堪称楷模,享有很高的声誉。

一、他是学者。雒老师小时候家境较好,家庭是当地有名的富户,有条件得以上学。他在水泉初小毕业后到百里以外的县立敷文高小上学,以名列第一的成绩毕业后考到四、五百里以外的甘肃省立第一中学就读,再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被保送到千里之遥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学习,在十多年的学校生活中,他接受了系统的良好的科学文化教育。

他一生酷爱学习,他认为没有渊博的知识成不了大事,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激发崇高的思想。因此,不论何时何地他都没有放松过学习,即便是逛街,他也要到书店去看一看,饭后、睡前和放假休息期间是他抢时间读书的最好机会。

他把读书当成一种嗜好,养成习惯,他涉猎政治、经济、社会多个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对文学情有独钟,对文言文、古典诗词、现代文学、汉字的来历都钻研得很深,写有大量的读书心得,可以说是博览群书,学贯古今。

他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观察,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有一段时间对“师道尊严”争论得很厉害,他认为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教学相长,是老师以高尚的人格和丰富的知识去影响学生。而不是老师高高在上,摆架子,故作深沉。师道尊严是树立在学生心中的,是批不倒的。

他还对“厚古薄今”、“白专道路”等问题也发表过看法,主张古为今用,继承发展,红专结合,又红又专。他对家乡的风俗习惯,各地的风土人情,节假日的来历和方言土语,都很感兴趣,并深入探讨,记载下来,为我所用。

他曾主办过《靖远民报》,传播先进思想,发表过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见解。同时还参加了对《靖远县新志》的编修,尽可能地如实反映全县历史事件和人物传略。对一些学术问题,他既能潜心研究、反复推敲,又能虚心地征求别人的意见,加以完善,通过互相交流,释疑解惑,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效率。人们尊称他是“新百科”。

二、他是仁者。仁就是博爱。仁厚慈爱和同情关心他人,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雒鸣岩老师是仁爱的表率。他的仁爱首先体现在自己家庭中,“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

他孝顺父母,不忘根本;他对妻子恩爱有加,两人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和睦相处,建立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有六男四女,他俩把人世间最纯真的父母感情倾注在儿女身上,让他们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成长。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修其身,修其心,使得一个个有文化、有知识、有教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他对同根出生、枝枝相连的六个兄弟姐妹深切关怀,特别是对丈夫常年在外、家住景泰的四姐主动接到水泉家中,常年侍奉。他以孝顺自己父母的态度孝顺伯伯、叔叔和姑姑,也以疼爱自己亲生子女的慈爱心肠疼爱侄儿、侄女。形成了一个以他和妻子为核心的富有生气的大家族。

在他不幸离世之后,只有46岁的妻子刘淑媛按照他的遗愿,担负起操劳家务、教育子女的重任,保持了良好的家风。刘淑媛现已八十八岁高寿,身体硬朗,子女满堂,倍受人们尊敬。

他的仁爱还体现在对邻居、乡亲们的帮助上。他助人为乐,济贫扶弱,针对乡亲们辈辈务农为生、没有文化的现状,向他们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和读书成才的范例,说服众乡亲纷纷送子女上学。

他接受了几十个学生在自己家中搭伙吃饭,他带了二十多个学生在靖远县城深造。水泉村变成了读书村。在他的影响下,附近的陡城、黄湾等村庄也出现了送子女上学的热潮。

解放后,从这里走出了大批文化人,为地方建设和祖国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时,他还从物质上关照一些社会弱势人群。对村上的一个孤寡老人,他经常去看望,送去饭食、衣服和一些零花钱,使老人感动得流泪,表示要在来生当牛当马报答救命之恩。

他还资助过一些缺吃少穿的近邻及上学困难的乡亲的孩子。他乐施好善的菩萨心肠在当地传为佳话。他的仁爱更体现在莘莘学子身上,他关爱学生就像关爱自己的子女一样。

他和蔼可亲,凡初次进校的学生,他都主动接近,问他们的姓名、年龄和家庭情况,谈要注意的事项,很快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他总是以慈善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从未对学生动怒和严厉斥责。即使有的学生犯有小的毛病和过失,他也是耐心地谈话,入情入理地开导,让学生自己明辨对错和是非,使他们如沐春风,心服口服,更加有了上进心。

他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经常到学生宿舍去问寒问暖,给有病的学生找医生检查、吃药。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他很同情,向学校建议多给一些助学金。

他经常进行家访与学生家长交换培养学生的意见,及时解决影响学生学习的有关问题。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学生们被组织起来去种田,去北滩等边远农村劳动,作为带队老师,他对刚上中学的十三、四岁的同学起了恻隐之心,尽量让他们吃得好点、睡得好点,不要太劳累,他巧妙地保护好几个最小的学生“装病”躲过了劳动强度很大的几次田间劳动。也使得一些表现“不轨”的调皮学生免遭“左”的狂潮对他们的批判。他像一棵大树庇护着学生顺利地返回了学校。

除了在生活上、思想上、精神上关爱学生之外,他还非常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他苦口婆心,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让学生在温馨的环境中,心情愉快地读书、求知,使一批批学子满怀信心地离开校园,到更高层次的学校学习。

三、他是智者。雒老师先天聪慧睿智,后天勤学上进,有思想,有见识,对外界事物反应快速,考虑问题圆通,举止行为方正,有很强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教育他舍得花功夫。他面对乡亲们由于文化低下造成的经济落后、生活贫穷的状况,决心走重学兴教的道路。

他本人率先带头上学,不断深造;对子女的教育不遗余力,省吃俭用,克服困难,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乡亲的子女的上学更是关怀备至,力促他们要长远计议,一定要让孩子们得到良好的教育。

为此,他本人义无反顾地投身教学工作,并开导不愿当教师的儿子庆福进入西北师大……这一切都是智者的远见。

他的智商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他很风趣、幽默、爱说爱笑。只要他在,教研室就不再沉寂,课堂上就有生气。

课余饭后,他常和老师们一起下棋,和学生们一起聊天,妙语连珠,谈笑风生。如,他常给大家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下雪,一个秀才、一个官员、一个富翁在一起联诗,秀才说“大雪纷纷落地”,官员说“天降皇家瑞气”,富翁说“下他三天何妨”,有一个乞丐正好躲在门道里避雪,便顺口加了一句“愁煞乞儿兄弟”。本来乞丐的原话是“放你娘的狗屁”,他嫌太“俗”,便改成了“愁煞乞儿兄弟”。由此看来,他的不少笑话都是经过自己精心“改造”的,从而使大家笑得“高雅”,笑得舒心,并非常自然地从中受到启迪,受到教益。

因出身地主和历史问题,他在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都要受到冲击。无休止的运动,每次都“运动”他,加上一些人“左”的做法,使得他无力招架,只好采取明智的应对办法,慎言慎行,“夹着尾巴做人”。

他也告诫一些有“问题”的年轻教师要有吃苦准备,要挺得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既给自己壮了胆,也给别人鼓了劲,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当时的皮肉之苦,使坚持下去的人都获得了“解放”。

四、他是勇者。疾风知劲草,时穷节乃见。不要看雒老师平时是那样斯文,温文尔雅,实际上,他也很有胆量,有勇气,在关键时刻不畏难,敢作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对自己工作中的失误,思想上的毛病,对处理同事和家人关系的欠妥,都能认真反思,进而自我解剖,不留情面。这是常人做不到的,这样做是需要有很大勇气的。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当荣誉摆在面前时,他能正确对待,以公为重,以他人为重,能舍弃个人利益,忍痛割爱,如果没有过人的勇气这也是办不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择婿,更是令人敬佩。那是年,他通过观察和各方面了解认准年轻的张克让老师是个才俊,有发展潜力,前程远大,决定把爱女庆兰许配与张。这在当时的形势下是不可思议的,丈人是“历反”,女婿是“右派”,都属于阶级敌人,在“专政”之列。闹不好将惹火烧身,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随时都可戴上“臭气相投”“狼狈为奸”的大帽子,加重处理,但雒老师坚信新选女婿是个好人,他坚定不移,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

实践证明他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张克让老师在后来不但洗刷了冤情,还荣任靖远一中校长,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和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这绝不是有些人所说的雒张联姻是猩猩惜猩猩,而真正是英雄识英雄。

五、他是师者。雒老师从年走上教师岗位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先在乌兰小学执教、任校长,后任靖远县教育科督学,不久又在靖远师范和靖远中学(一中)任教,主教语文,曾获得“办学热心,成绩优秀”的表彰奖励,当选县教育理事会的理事。

他与黑板、粉笔、教鞭打了一辈子交道,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众多学子,献给了父老乡亲,献给了靖远的教育事业。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他激情高亢的讲课风格独领风骚,他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的讲法是个亮点,他不时穿插风趣故事、活跃课堂气氛的作法形成了一个精彩的画面,他强调名篇名句要死记硬背被广泛接受。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他强调人的品格修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求学生对钱财正确对待,懂得“贤而多财,则担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的道理;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文明礼貌,注意仪言仪表,走路抬头挺胸,举止端正庄重;做人立身要像孟子一样,敦厚朴实要像史鱼一样;要处变不惊,努力奋进,自强不息,不求荣宠,但求奉献。

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雒老师言传身教,甘为人梯,毫不吝惜地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复苏了学生的自尊,哺育了学生的自信,点燃了学生的理想之光,催发了学生踏上征程的豪情。

他是人中之杰,教师之魂,他是人们永远怀念的好老师、好园丁。

雒老师虽然过早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家乡、亲人和学生,离开了他一生致力的教育事业,但他音容宛在,业绩永存,“空谷传声,虚堂习听”,我们仿佛看到他像一匹骏马在水泉的山崖上嘶鸣,其声音传出空荡的山谷,在靖远县城、黄河两岸的上空回响。

年6月于金城

作者简介

张生贤,甘肃靖远人,年靖远一中初中毕业,原甘肃省林业厅原副厅长,高级政工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3729.html
------分隔线----------------------------